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9的文章

那些成長過程裡的女性形象

圖片
人對於自我價值的形塑始於年幼。我對於女性的形象與價值也是從所讀所看所聽,一片一片的拼起。 從小讀到的女性形象,多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偉大的母親如岳母刺字,孟母擇鄰。以小時候看宮廷古裝劇,看著劇裡女人的成功仰賴於丈夫兒子。一君可擁數妻,女人一生目的便是生兒子,好以母憑子貴。後宮們勾心鬥角,只為討得丈夫寵愛,願兒子繼承大統。官宦世家無不想讓才得兼備的女兒選入宮中。這些女兒們背負著榮耀與鞏固母家的使命,若是能後宮中有一席之地,才能常保娘家家族的地位。即使貴為公主,也難逃和親的命運,她們的存在是為了國家社稷。 她們的故事裡沒有所謂自我,或為孩子,或為丈夫,或為家族。一生的目的皆在成全身邊的人。她們爭,但她們爭的是為自己還是為了他人。又或為了他人便是為了自己。他人與自己早已沒有界線。 以前很喜歡花木蘭的故事。當時覺得巾幗不讓鬚眉,打破了傳統的女性形象,特別帥氣。長大仔細想想才覺得,或許從軍也並非她心中嚮往,代父出征是為盡孝。歷史上大權在握的女性,武則天,慈禧太后。她們爭,為的是自己,卻也遭受著女人不應不得干政的批評。那是男人的遊戲,如此強勢與有野心的女人不被鼓勵。 小時候沒有床邊故事是不肯睡覺的。那時候的床邊故事大部分西方的童話故事,不外乎公主王子的模板。到了能看電視的時候看得也多是迪士尼的公主王子電影,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公主必須美麗,必須天真,必須柔弱。遇到困難,總是有英勇的男性現身來個英雄救美。故事結尾總是「從此以後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童話故事裡的公主,生命裡依然必須有個男性,公主最終會成為別人的妻子。 對女性的形象的形塑,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家庭裡的女性,母親、 奶奶、 阿姨、 嬸嬸。她們在婚後便辭去工作,在家照顧著先生孩子。她們以先生為榮,以孩子為傲。先生的成就是她們的成就,孩子的成績與學業是她們的事業。她們謹遵著「成功男人背後都有默默付出的女人」的教條。 我很少聽到母親說她自己,從來沒聽母親說過她的夢想是什麼。記憶中,每次母親煮了新鮮的魚,她總是先幫先生跟孩子夾了最鮮嫩的部位,自己撿著剩下的碎肉吃。有一好一陣子我以為母親不喜歡大塊的魚肉。母親對於先生孩子對水果軟硬的喜好聊若指掌,誰喜歡吃硬的芭樂軟的芭樂,喜歡連著籽吃還是不,她比誰都清楚,也總是努力的滿足我們的喜好與需要。我最近才驚覺,其實我並不知道母親喜歡吃什麼樣的芭樂,

那些從六人行學到的事 - 莫妮卡與錢德

圖片
Things I have learnt from Friends - Monica and Chandler 上一次寫瑞秋篇時,提到莫妮卡比較能引起我的共鳴,也是在認識到這個角色後,更加了解自己。一方面是因為部分性格與她相似,另一方面是她的伴侶錢德對她產生的正向作用,是我非常欣賞的。 注意,此篇有大量《六人行》雷! 我們所知的莫妮卡,是個完美主義者,有著控制欲和極度潔癖,一切事物必須井然有序,家用品需以她的標準擺放,雖然她自有一套理論,但沒有人真正理解過這套標準。同時她勤奮能幹,喜好較量,手藝精湛,又善於分析朋友處境,劇裡定位她是維持六人友誼的關鍵。這樣看似強勢的莫妮卡,個性卻缺乏自信,因為成年前龐大的體態加上有時不夠察言觀色,使得她人緣普普,而父母親又明顯偏愛哥哥羅斯,母親更常毒舌評論她的生活,因此潛意識會無償為他人付出,為了使別人喜歡自己。 與我相較,除去父母偏心手足,有些性格與際遇都與我相符。雖然沒有莫妮卡那麼誇張的控制欲和潔癖,我記得童年時期,也喜歡將東西按照「某種標準」放置,喜歡和同學比賽又不服輸,希望別人照著我的期望達到某些目標。因為自信不足,所以要求自己事事做得完美博得大家肯定,最後累的當然也是自己。此外,小時候我也胖過,發育期更是遭受班上同學的指點嬉笑,直到現在對身體還是有些自卑感。我們的父親都有樂天又大而化之的性格,而母親一樣永遠不滿意某些狀況,學業工作、語言能力、感情對象⋯⋯最後沒得評了就評你的外貌身材。 這樣相似的我們,最後攜手的對象卻也非常相像。錢德是一個有社交尷尬症的人,因為童年父母離異而促使他用古怪的幽默感包裝自己,喜好揶揄和挖苦式的開玩笑,因此他不受歡迎,在與莫妮卡交往前,他的感情經驗少得可憐。但自從兩人在一起後,我們開始看到錢德的另一面,當莫妮卡無法掌控某些局面而焦慮時,他總能安撫她讓她安心;當她開始與人較量或潔癖發作時,錢德總是能理解且與她站在同一陣線,他像雙溫暖的大手,包容呵護著莫妮卡。 我的先生和錢德相像,沒有什麼男女經驗,經營關係時需要給他們點時間學習。又因為青少時期的成長經驗不佳,使得他對外亦有些社交尷尬,不擅言辭,一股勁奇怪的幽默。然而他們的內心溫柔,他懂得我為何常對現狀感到憂慮,能適時地給我鼓勵或分析讓我清醒。他尊重我的事業心,接受我有時不小心說話太大聲或強勢,也沒什麼脾氣,生氣的方式

我就是不夠好 - 最嚴厲的貶低與懷疑經常是來自於自己

圖片
「哎這點事都做不好,你一定是不夠聰明」「這件計畫最後沒有成功,一定是因為你的關係,拖累了大家」「你是個不及格的父母、伴侶、子女」「你還是少說話好了,免得丟人現眼」「能完成這項任務沒什麼了不起,每個人都做得到。」這些話可能對你來說並不陌生。 Photo by  Verne Ho  on  Unsplash 經常,這些最苛刻嚴厲的聲音,不是來自於他人,而是來自於你的內在批判者 (Inner Critics)。內在批判者最擅長於讓你感到自己不夠好與產生自我懷疑。內在批判者的語氣總是充滿著貶低與輕視,讓你產生罪惡感,摧毀你的自我價值,並可以輕易的將你的自信心推進谷底。 內在批判著的形成,來自於兒時他人對我們的說話方式。當我們是孩童的時候,無論是父母,師長,兄弟姐妹,或朋友對我們的鼓勵或批評都會收進我們的腦海裡。我們逐漸發展對於「好」與「壞」的認知。內在的聲音本是一種保護機制,防止自己落入很尷尬的窘況。 若從小收到的信息以批判與比較居多,而缺乏建設性的建議,內在的聲音便會導向批判與指責。很多身邊的人都曾分享,內在批判者的聲音與講話語氣其實是來自父母或老師。內在批判者也可能來自於追求完美,認為完美才是真正的好。什麼事都要做到滿分,可能基於比較心理,害怕會輸給別人 。或要符合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因為害怕不夠好會遭人指取笑,便先發制人的批評自己。相關閱讀 < Good Girl Syndrome/好女孩症候群 > 內在批判者所造成的影響不僅止於自信心的低落,還可能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影響睡眠品質與飲食, 影響學習,影響到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嚴重的內在批判可能讓壓力指數暴表與導致憂鬱傾向。 內在批判者會不斷的扯你後腿。內在批判者經常是阻止我們往前邁步與放棄夢想的重要關鍵:「我對於這個職缺有興趣,但我一定無法勝任,還是放棄吧」「這個計畫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但它的要求感覺好高,我不可能做不到,還是算了」 對抗內在批判著的練習 辨識內在批判者的聲音 最關鍵的第一步是,當腦海裡的聲音出現關鍵詞,比如說「你不夠<形容詞>」,能立刻意識到這是你的內在批判者在說話。 培養一個挑戰內在批判者抗衡的聲音 與之對話 想像在你內心深處有個你能夠無條件接受你的人,當內在批判者開始打擊你的信心的時候,這個角色會跳出來鼓勵自己。當內在批

那些職場中的話 - 菜鳥耳根不清淨

圖片
來德國之前,曾經在台灣工作過幾年,雖然是外商公司,除了幾位外國籍的主管外,大多數還是台灣同事。 做為社會的初生之犢,以為自己肩上背著所謂的名校招牌,再怎麼菜鳥也要表現出高度的求知欲與執行能力,如此才不枉母校的名聲。初期任務不多時,往往詢問同事,有沒有事情需要幫忙,遇到不懂的事又嘗試不出來時,就去請教前輩能不能指導,如此一來一往,亦逐漸建立起他人對自己的工作印象。 在我的經驗中,大多數的時候,老鳥不會太排斥新人提出問題,尤其是新人一起分擔工作又能勝任時,自然能慢慢取得他人信任及肯定,久而久之我發現,做事風格及工作理念相近的同事容易走近,而成為一個朋友圈。相對的,工作興趣不高,甚至有些偷懶的,亦容易聚結一起形成一圈,大家平時井水不犯河水,還勉強相處得來。 Photo by Alejandro Escamilla on Unsplash 不過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總是一副懷才不遇之態,但機會來時又無所作為而錯失它,最後只得怨天尤人。作為菜鳥,也沒什麼資歷跟膽量去跟前輩們爭,但是可以聽到醋溜溜的酸話,諸如: 「Paul也不過因為比較會講英文,老闆好事就都找他。」 我心想,一樣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人家週末願意去上英語對話課,遇到看不懂的單字句子會主動請教外國主管,工作態度擺在那裡,清清楚楚,老闆有什麼事情,當然容易想起他。 「那個Steve,一樣都做PM,就因為留過學,事情做錯幾句話帶過就沒事了。」 我又心想,一樣是專案經理,你只挑簡單不容易出錯的案子,主管派困難一點的,你看都不看就轉頭默示拒絕,而人家不挑案子,不論容不容易的都替主管分憂,自然偶爾做錯事時,較輕易得到原諒。何以對方願意承擔重任的肩膀,你看不見? 原想著身為新人,跟這些醋溜心態的前輩沒太多交集,沒想到他們卻非常樂於「主動」為你的職涯提出意見。 「喬,我跟你說啦,學士畢業是不夠的,你總得要唸碩士的。」 嗯,我知道,我只是想先工作幾年存錢出國,順便探索自己的職涯興趣,。 「職涯興趣?出國?不用啦,就去唸最熱門就好啊!或者念在職專班啊!」 我才剛開始工作,怎麼馬上又回頭去念書,而且我理想是出國。 「不用出國啦,不然就是跟公司要求Part Time去上課。」 或許你可以,但我才剛開始工作,還沒有經驗籌碼去談這種事情。 「不然你也可以去考精算師,很好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