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職場中的話 - 菜鳥耳根不清淨

來德國之前,曾經在台灣工作過幾年,雖然是外商公司,除了幾位外國籍的主管外,大多數還是台灣同事。

做為社會的初生之犢,以為自己肩上背著所謂的名校招牌,再怎麼菜鳥也要表現出高度的求知欲與執行能力,如此才不枉母校的名聲。初期任務不多時,往往詢問同事,有沒有事情需要幫忙,遇到不懂的事又嘗試不出來時,就去請教前輩能不能指導,如此一來一往,亦逐漸建立起他人對自己的工作印象。

在我的經驗中,大多數的時候,老鳥不會太排斥新人提出問題,尤其是新人一起分擔工作又能勝任時,自然能慢慢取得他人信任及肯定,久而久之我發現,做事風格及工作理念相近的同事容易走近,而成為一個朋友圈。相對的,工作興趣不高,甚至有些偷懶的,亦容易聚結一起形成一圈,大家平時井水不犯河水,還勉強相處得來。

Photo by Alejandro Escamilla on Unsplash

不過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總是一副懷才不遇之態,但機會來時又無所作為而錯失它,最後只得怨天尤人。作為菜鳥,也沒什麼資歷跟膽量去跟前輩們爭,但是可以聽到醋溜溜的酸話,諸如:

「Paul也不過因為比較會講英文,老闆好事就都找他。」
我心想,一樣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人家週末願意去上英語對話課,遇到看不懂的單字句子會主動請教外國主管,工作態度擺在那裡,清清楚楚,老闆有什麼事情,當然容易想起他。

「那個Steve,一樣都做PM,就因為留過學,事情做錯幾句話帶過就沒事了。」
我又心想,一樣是專案經理,你只挑簡單不容易出錯的案子,主管派困難一點的,你看都不看就轉頭默示拒絕,而人家不挑案子,不論容不容易的都替主管分憂,自然偶爾做錯事時,較輕易得到原諒。何以對方願意承擔重任的肩膀,你看不見?

原想著身為新人,跟這些醋溜心態的前輩沒太多交集,沒想到他們卻非常樂於「主動」為你的職涯提出意見。

「喬,我跟你說啦,學士畢業是不夠的,你總得要唸碩士的。」
嗯,我知道,我只是想先工作幾年存錢出國,順便探索自己的職涯興趣,。

「職涯興趣?出國?不用啦,就去唸最熱門就好啊!或者念在職專班啊!」
我才剛開始工作,怎麼馬上又回頭去念書,而且我理想是出國。

「不用出國啦,不然就是跟公司要求Part Time去上課。」
或許你可以,但我才剛開始工作,還沒有經驗籌碼去談這種事情。

「不然你也可以去考精算師,很好賺的!」
大哥,我是工程背景的,對財務金融也沒興趣。

「這哪有關係,能賺錢最重要啊!年輕人腦筋別太死,靈活一點!」
真要這麼好賺,你怎麼不考慮去考考看?

「我來不及了啦,已經過了那個年紀了!」
你才四十多歲耶大哥,現在不是在推廣終身學習嗎…

其實那時急著賺錢儲蓄的我,還一度將這些話認真思考過,只是最後選擇遵循自己的理想。我曾經仔細思考,究竟他們是真心為我著想,還是純粹享受以前輩的身份來建議後輩的這個過程。後來日子久了,開始懂得過濾對話了,猜測不被公司看重的他們,是想用這種方式來奪得一些注意,以及身為老鳥在菜鳥面前的優越感罷了。

有一次我請教其他認真做事的前輩的看法,普遍的回饋是,沒有任何人能為你的職涯下指導棋,最多給你多元的建議供你參考,前輩可以分享人生經驗給你聽,但沒有資格告訴你該怎麼做,更不會為他們說的話對你負責,因為你是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最適合你,什麼讓你感到舒坦,且有動力持續下去。

回頭比較那些下指導棋的醋溜前輩,既然覺得自己有能力卻不被看重,何不省下埋怨的時間,實打實的先展現真本事給大家看呢?直到今天的我依然深感費解。

》延伸閱讀:那些職場中的話 - 女孩子的樣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身體 - 潛意識的焦慮與創傷

那些從六人行學到的事 - 莫妮卡與錢德

我害怕成為小王子裡那些對數字著迷的大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