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長過程裡的女性形象

人對於自我價值的形塑始於年幼。我對於女性的形象與價值也是從所讀所看所聽,一片一片的拼起。

從小讀到的女性形象,多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偉大的母親如岳母刺字,孟母擇鄰。以小時候看宮廷古裝劇,看著劇裡女人的成功仰賴於丈夫兒子。一君可擁數妻,女人一生目的便是生兒子,好以母憑子貴。後宮們勾心鬥角,只為討得丈夫寵愛,願兒子繼承大統。官宦世家無不想讓才得兼備的女兒選入宮中。這些女兒們背負著榮耀與鞏固母家的使命,若是能後宮中有一席之地,才能常保娘家家族的地位。即使貴為公主,也難逃和親的命運,她們的存在是為了國家社稷。

她們的故事裡沒有所謂自我,或為孩子,或為丈夫,或為家族。一生的目的皆在成全身邊的人。她們爭,但她們爭的是為自己還是為了他人。又或為了他人便是為了自己。他人與自己早已沒有界線。

以前很喜歡花木蘭的故事。當時覺得巾幗不讓鬚眉,打破了傳統的女性形象,特別帥氣。長大仔細想想才覺得,或許從軍也並非她心中嚮往,代父出征是為盡孝。歷史上大權在握的女性,武則天,慈禧太后。她們爭,為的是自己,卻也遭受著女人不應不得干政的批評。那是男人的遊戲,如此強勢與有野心的女人不被鼓勵。

小時候沒有床邊故事是不肯睡覺的。那時候的床邊故事大部分西方的童話故事,不外乎公主王子的模板。到了能看電視的時候看得也多是迪士尼的公主王子電影,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公主必須美麗,必須天真,必須柔弱。遇到困難,總是有英勇的男性現身來個英雄救美。故事結尾總是「從此以後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童話故事裡的公主,生命裡依然必須有個男性,公主最終會成為別人的妻子。

對女性的形象的形塑,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家庭裡的女性,母親、 奶奶、 阿姨、 嬸嬸。她們在婚後便辭去工作,在家照顧著先生孩子。她們以先生為榮,以孩子為傲。先生的成就是她們的成就,孩子的成績與學業是她們的事業。她們謹遵著「成功男人背後都有默默付出的女人」的教條。

我很少聽到母親說她自己,從來沒聽母親說過她的夢想是什麼。記憶中,每次母親煮了新鮮的魚,她總是先幫先生跟孩子夾了最鮮嫩的部位,自己撿著剩下的碎肉吃。有一好一陣子我以為母親不喜歡大塊的魚肉。母親對於先生孩子對水果軟硬的喜好聊若指掌,誰喜歡吃硬的芭樂軟的芭樂,喜歡連著籽吃還是不,她比誰都清楚,也總是努力的滿足我們的喜好與需要。我最近才驚覺,其實我並不知道母親喜歡吃什麼樣的芭樂,她從不曾提過也不曾要求。

從小接收的女性形象如此,便也覺得相夫教子、為丈夫孩子犧牲奉獻是身為女性自然而然的出路。女性本就是個支持的角色。小時候會夢想著成為母親成為妻子。在長大的過程裡,家裡給我的教育資源與栽培從來沒有少過。等我長大才發現,女子可以有才,但習得的知識與能力是被被期待著找到條件更好的人嫁、成為更好的妻子與母親。似乎能夠更好的成為一個支持與輔佐的角色。那才是最終的目的。女子可以有才,但鋒芒不好壓過身旁的男人。不具任何壓迫性的才,那才是德。

年輕時談了幾段戀愛,總是複製小時候接觸到的、覺得理所應當的模式: 生活總繞著男友轉,以男友的需求為主,以男友的規劃為重。當時總有種莫名的、 說不出口的委屈。當時覺得自責,想著自己是不是不合格,才會覺得委屈?

好幾年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年輕時感情裡的委屈來自於從未照顧好自己。那時候的生活裡根本沒有自我。有次與母親在線上談即此事,螢幕上傳來母親的訊息:「對不起,媽媽沒有教你怎麼愛自己。因為媽媽也沒學會」看著訊息突然眼淚潰堤。 母親又何嘗不是被壓抑的那一群。在她成長的環境裡,更無從反抗,只能接受。

近幾年的迪士尼電影,開始脫離傳統王子公主的模式,取來代之的是獨立新女性的形象。他們勇敢追求夢想,堅定的客服困難,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忘自己。即使已經不太愛看動畫片,但就這幾部,很喜歡一遍一遍的看,總覺得莫名的感人。大概是一種安慰的心理,想就此彌補小時候欠缺、心裡未被填補的那一塊。我常想,若小的的時候接觸的是這樣的電影,現在的我會有什麼不同?

Photo by Mathieu Stern on Unsplash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身體 - 潛意識的焦慮與創傷

那些從六人行學到的事 - 莫妮卡與錢德

我害怕成為小王子裡那些對數字著迷的大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