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焦慮 - 請不要再說我的人生進度落後
不在台灣的日子,自然是想家。自然是經常想起台灣的各種好,各種美食,各種方便,各種人情味。唯獨幾個現象實在難以想念,「幾歲就該做什麼」的年齡焦慮是其中之一。
從小感受到的人生的概念,是一種以年齡為基礎的切割與劃分。很多人生的事件像是工作、結婚、買房、生小孩,被放進了年齡區塊裡,好像在這個年齡裡就是該做這些事。而定義這些階段性任務的,也不是經歷著人生的個人。大環境對每個人的期待是一樣的。社會對於與社會期待不完全符合的人生規劃,包容性並不高。
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
人生過得好倉促,好急迫,忙著讓人生「達標」。群體恐懼落後,害怕浪費時間。追逐的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算是浪費時間?
若真要被貼標籤,我絕對當之無愧的「大齡」、「剩女」。三十歲的那一年,身邊熱騰騰的惶恐和焦慮。明明是冬天,那種熱感像是在盛暑。對於我的「人生進度發展遲緩」,身邊的人嘴上說是關心,他們眼裡閃著的盡是擔心。看著他們眉頭都揪的快要連在一起,真想伸手替他們抹一抹。三不五時就得上演一齣「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戲碼。
總是有人勸著要穿著舉止要更女人味,說是才能多點吸引到男生的可能 (謝謝,但我只想做我自己,我不懂為什麼要改變自己討好別人)。 總是有人勸著不要太挑,要降低標準好把自己嫁出去,找到一個還可以的就快快結婚(要長期相處的怎麼能不挑,是已婚這個狀態重要還是婚後的生活重要?)。總是有人要趁幾歲前把小孩生完不然就高齡產婦了(謝謝提醒,但我說我要生小孩嗎?)。總是有人勸著不要任性,以後老了鐵定會後悔(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會後悔?)。
在美國幾年後,長期來說回不回來台灣一直是在這裡台灣朋友圈裡心中很大的抉擇。在這裡的女性朋友曾經說過,若是單身不打算結婚的情況下,她回台的意願會更低,「社會的眼光對於單身女性太不太友善」她說。即使想回去,不見得回得去。
這是不是也算是離開再回來所產生的「逆文化衝擊」。已經不習慣別人無論熟也不熟,隨口就能探問他人的年齡情感婚姻狀況,就能開始指導你人生該怎麼過。已經習慣私人的事情除非自己提起,不然別人也不會多問。有人說,那是西方文化的冷漠,他們不問是因為不關心,就是就是個人自掃門前雪。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好處,對於隱私與界線的尊重,別人的課題要讓當事人來解的認知。
和不在亞洲文化長大的朋友解釋過所謂的「剩女」和「適婚年齡」的概念。他們張大眼睛頻頻搖頭。太刻薄了太過分,憑什麼說別人是剩下來的?他們說。為什麼「適婚」和「年齡」會扯上關係?他們問「只有適合結婚的感情,沒有適合結婚的年齡」。
觀察了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會覺得沒有什麼是不好。只要是自己舒服的方式都很好。自己舒服的方式別人不一定舒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無倫在什麼年齡,我們有權利自在地用自己的速度走自己規劃的路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