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 男女真的實質平等了嗎?

2019年行政院公布的性別圖像報告,指出台灣的性別平等居全世界第八,亞洲第一。所用的指摽是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自 2010 年起編布 GII (Gender Inequality Index),以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 3 個領域5項指標(孕婦死亡率 、青少年生育率、國會議員性別比例、中等以上教育程度占 25 歲以上人口比率、15 歲以上勞動力參與率)來衡量。聯合國每年發表的報告中並無將台灣考慮在內。行政院的報告應是用指標估算再參考聯合國報告而再排名的。

論醫療,台灣醫療的進步沒有話說。台灣女性也與男性擁有同等的教育機會。女性參政比例逐年增加,2016年,台灣有了第一位女性元首。依照GII五項指標,怎麼看,台灣都不至於差。可我們,真的實質平等了嗎?

一直以為,處在性別平等的一代。直到近幾年才發現,原以為只會在鄉土劇出現的劇情卻真真實實的不斷發生在周邊的人身上。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from Pexels

男孩女孩一樣好?生孩子是女生的事?

在台灣好友H的同事太太懷孕了。是女孩。H 說,你知道我其他同事怎麼說的嗎?沒有關係,女生也很好。H 說,聽著好刺耳,什麼叫女生「也」很好?若不是假定男孩比較好,那來的「也」。隔壁組同事第一胎男孩,就被說「一舉得男」。為何不能說「一舉得女」? L的先生獨子,第一胎女兒,女兒還沒滿周歲便被問什麼時候再拼個男孩? 以為是公婆想抱男孫,喔不只,問的還有L的先生的一群「高知識份子」同學們。

剛結婚沒多久的禾說,每次回婆婆家,婆婆總是語帶暗示地說「哎你看你公公的身體也不怎麼好了,若是能生前抱個孫那也就圓滿了」。禾說,怪的是,她都只跟我說,不跟她兒子說,好像我自己就能生似的。

傳統的婚嫁概念依然四處可見

堂妹結婚的時候,女方家人哭成一遍,萬般不捨。轉頭看看新郎方家人,喜氣洋洋。每次見到這種婚宴上一家得人一家少人的暗示,總有種時空錯置感。

一直都不喜歡「出嫁」「迎娶」「歸宿」這些字眼,帶著女生離開原生家庭,進到夫家的意味。特別不喜歡婚宴上新娘父親把新娘牽到新郎身邊,那種將女兒交到男生手上的橋段。「我把女兒交給你了,請一定要好好照顧她」。所以女性一生就是不斷找人接替著照顧自己?為什麼不是學會照顧自己的能力。在一次婚宴上,一個熟悉新人的朋友語帶揄,噯,還不知道是誰照顧誰呢?

看過一篇報導,某位女星決定嫁給現在的先生,是因為當時還是男朋友的先生對她說,若我不在台灣的時候你隨時可以回娘家住。女星感動不已決定嫁給這個男人。確實感人,但也不禁感嘆,結婚並不代表離開原本的家,只不過是成立一個新的家。為什麼結婚後回娘家看自己父母竟是如此奢侈?

婚後女性繼續就業比例增加,但小孩家事依然主要落在女性身上

儘管女性婚後繼續工作的比例大增,但照顧孩子公婆打理家務的責任,依然被視為女性的主要職責。

在大家眼裡都是高材生的朋友過年期間打過來訴苦。都說我是會念書的高材生啊,你猜我現在在做什麼?被刁著做年菜,要做個滿漢全席啊,我怎麼行啊?不能叫外賣嗎,現在不是很多這種服務?婆婆說不準,說外賣就不像過年了。你先生呢,請他幫忙行嗎?我婆婆怎麼可能讓他兒子來煮,連碰個菜瓜布都要捨不得了。

爸爸照顧小孩便被稱為新好男人,母親照顧孩子卻總被視為理所當然。父親工作忙碌無暇顧小孩是合情合理可被接受, 母親工作忙少了時間陪小孩經常被視作不夠盡責。

A某天工作事情多,打給先生請先生今天幫忙接小孩。婆婆隔天打來一頓訓斥,怎麼敢叫你老公接小孩,接小孩是你的事,我兒子可要拼事業,你要是這麼忙乾脆把工作辭了專心帶孩子。

Photo by Magda Ehlers from Pexels


如何才能達到實質平等?

2019年,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婦女投票參政權滿70年。法律前,男女平權。對女性的傳統框架,依然如影隨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中家喻戶曉的大法官 Ruth Bader Ginsburg曾說過

“Women will have achieved true equality when men share with them the responsibility of bringing up the next generation. “

“當男性也擔負照顧與教導下一代的責任 ,女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平等。“

離實質的平等,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身體 - 潛意識的焦慮與創傷

那些從六人行學到的事 - 莫妮卡與錢德

我害怕成為小王子裡那些對數字著迷的大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