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觀察紀錄

從我有記憶以來,就喜歡觀察人。

Photo by Scott Warman on Unsplash
小時候喜歡趴在窗口看外面的世界。長一點後,喜歡在咖啡店點一杯咖啡,選一個窗邊的角落,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看他們的神情、衣著、腳步、體態、氣質、說話的聲音語氣用詞,猜想著他們的故事。對我來說這世界是一齣巨大無比的舞台劇,而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人物角色設定。演員們演技之自然精湛,而故事線之錯綜複雜,比任何一齣舞台劇都還吸引人,入場票就是一杯拿鐵。而我自己也是劇中的一員,很盡興的演一個愛用旁人角度觀察人的女子。

因此以自利的角度,自然是反對學校的髮禁制服制度。當每個人一樣的衣著一樣的髮型,全像一個模子印的,覺得這根本抹煞了人展現自己與創意的可能,少了多元性,不利於我這愛觀察人的喜好。

在旅居另一個國家後,因為有機會接觸到背景更不同的人文化語言,觀察人的這個活動就越發新奇有趣。坐在舊金山灣區的地鐵和火車上,看著對面身旁的乘客究竟是補眠,看書還是低頭用手機,還是打開筆電,忙著洽公; 是獨自一人,還是一群人興奮的嘰嘰喳喳,手中拿的是啤酒碳酸飲料還是咖啡。而旅行必定要安排的行程,除了那些必看的景點必吃的食物,大概就是了解當地歷史和觀察人。

近幾年,這觀察人的興趣擴展到另一個虛擬的維度 - 網路社交媒體。這些社交媒體上的絢麗燦爛的人性與價值的展現,是劇中劇,也是舞台裡的舞台,夠讓人細細咀嚼好一陣子。

Photo by Katka Pavlickova on Unsplash

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放什麼,也代表了生活價值和人生重心所在,或著希望他人怎麼看或評價自己。

看著源源不絕形形色色的信息,有時也很難分辨究竟是出發點是快樂單純的想昭告天下,還是一種刻意朔造的人生勝利的展現、一種行銷。無論所謂的勝利是所謂的旅遊美食華服家人還是工作成就。從什麼時候開始,營造一個幸福快樂熱情美好的自己變成一種必須。書店裡從沒缺過經營個人品牌的相關書籍。

人經常無意識的認為網路社群上就反映了實際人生。就像看著電視電影裡的情侶黨,人們經常無意識的將那份情感延伸到戲外,認定在戲外這對螢幕情侶的感情也該是如此動人心弦與。

看似叱吒風雲的,其實深受憂鬱不安之苦,恐懼有一天鎂光燈將移轉他人。看著悠遊四海,一週可能在四個國家落下足跡的,其實有多渴望一個穩定的港口可以停靠而不再漂泊。放著美食美酒華服的,內心卻抵擋無止盡的空虛感。曬著可愛孩子的照片,其實心裏為逐年崩解的婚姻感到憂心。臉書上頻頻誇讚彼此的夫妻,私底下卻無話可說。

在那些風光明媚笑容燦爛的背後,經常是不為人知的寂寞失落。

這也難怪研究顯示長期在臉書IG這些社交媒體流連容易導致憂鬱,畢竟看到的都是剪輯過的人生,有些可能更是精心排演過後的劇碼。

蔣勳孤獨六講裡有這麼一句話:
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麼,要看他沒有寫什麼。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要聽他沒有講什麼。

套在社群媒體上的經驗就是 “看一個人的臉書IG,不要看他/她曬了什麼,要看他/她沒曬什麼。”

一直相信,若認為一個人的人生完美無比毫無煩惱,那一定跟這個人不真的熟也不真的親近。所謂,距離增美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身體 - 潛意識的焦慮與創傷

那些從六人行學到的事 - 莫妮卡與錢德

我害怕成為小王子裡那些對數字著迷的大人們